鼇字组词目录:

áo开头   áo结尾   áo中间   áo成语



拼音 “áo” 鼇组词

  1. 鼇丘 [áo qiū]
      海上仙山。唐 王勃《拜南郊颂》序:“负鼇丘而峻壁,据黿壑而深沟。”
  2. 鼇头独占 [áo tóu dú zhàn]
      亦作“鰲头独占”。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。《新华文摘》1987年第5期:“我国目前蚕茧总产量已超过了 日本,国际蚕丝绸市场上,我们已鳌头独占了。”参见“独占鰲头”。
  3. 鼇山 [áo shān]
      1.堆成巨鳌形状的灯山。宋 杨万里《和陈蹇叔郎中乙巳上元晴和》:“买灯莫费 东坡 纸,今岁鼇山不入宫。”宋 周密《乾淳岁时记·元夕》:“元夕二鼓,上乘小輦,幸 宣德门 观鼇山。擎輦者皆倒行,以便观赏。山灯凡数千百种。”《京本通俗小说·志诚张主管》:“不如去一处看,那里也抓缚着一座鰲山。”明 徐复祚《红梨记·豪讌》:“想梅花已漏 江 南信。看鰲山切云。”
  4. 鼇柱 [áo zhù]
      传说中指天柱。宋 吴莱《观孙太古周天二十八宿星君像图》诗:“大圜杳何极,鼇柱屹不顷。”王闿运《贵州布政司使王君墓志铭》:“龙渊始化,鼇柱忽移。”参见“鼇足”。
  5. 鼇背 [áo bèi]
      借指大海。
  6. 鼇署 [áo shǔ]
      指翰林学士院。 宋 宋祁《寒食假中作》诗:“鼇署侍臣贪出沐,珉糜珠馅愧颁宣。”宋 陆游《真珠帘》词:“镜里新霜空自悯,问几时,鸞臺鼇署。”
  7. 鼇足 [áo zú]
      1.传说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龟四足。 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於是 女媧 炼五色石以补苍天,断鼇足以立四极。”高诱 注:“鼇,大龟。天废顿以鼇足柱之。”晋 成公绥《天地赋》:“断鼇足而续毁,鍊玉石而补缺。”唐 黄滔《融结为河岳赋》:“岂非断乎鼇足之时,剖彼鸡黄之日,二仪各立以交泰,一气旁流而洋溢。”
  8. 鼇抃 [áo biàn]
      《楚辞·天问》:“鼇戴山抃,何以安之?”后以“鼇抃”形容欢欣鼓舞。 唐 司空图《解县新城碑》:“虽代积峥嶸,而声稜悠久,沧溟鼇抃,日观可危。”宋 柳永《倾杯乐》词:“盈万井,山呼鼇抃。”宋 陆游《瑞庆节贺表》:“虹流电绕,适当圣作之辰;鼇抃嵩呼,共效寿祺之祝。”
  9. 鼇海 [áo hǎi]
      大海。 传说中鳌为海中神龟,因称。唐 黄滔《水殿赋》:“还如玉关,控鼇海以峥嶸;稍类云楼,拔蜃江而耸峙。”
  10. 鼇洲 [áo zhōu]
      传说中的海上仙山。唐 黄滔《秋色赋》:“上澄鹊汉以清浅,东莹 鼇洲 而渺瀰。”唐 皎然《杂兴》诗之二:“鹤驾何冥冥,鼇洲 去浩浩。”
  11. 鼇甲 [áo jiǎ]
      犹鼎甲。状元、榜眼、探花的合称。明 沉德符《野获编·科场二·壬辰会元》:“二 林 皆 福建 之 福州 人,二 吴 皆 直隶 之 苏州 人,同姓、同郡、同单名,前则同入鼇甲,后则同拜郎署。”
  12. 鼇鱼 [áo yú]
      亦作“鰲鱼”。 鳌的俗称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鰲鱼脱却金钩去,摆尾摇头再不回。”清 李声振《百戏竹枝词·旱船》:“无边陆海吾何惧,稳坐鼇鱼背上看。”
  13. 鼇头 [áo tóu]
      1.唐 宋 时翰林学士、承旨等官朝见皇帝时立于镌有巨鳌的殿陛石正中,因称入翰林院为上鳌头。 唐 姚合《和卢给事酬裴员外》:“鸳鷺簪裾上 龙尾,蓬莱宫殿 压鼇头。”五代 李瀚《留题座主和凝旧阁》:“座主登庸归凤闕,门生批詔立鰲头。”宋 江休复《江邻几杂志》:“刘子仪 侍郎三入翰林,意望入两府,颇不懌。诗云:‘蟠桃三窃成何事,上尽鰲头跡转孤。’称疾不出。”
  14. 鼇钓 [áo diào]
     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,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。见《列子·汤问》。后因以“鼇钓”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。唐 元稹《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》诗:“鼇钓气方壮,鶻拳心颇尊。”明 李贽《又书使通州诗后》:“公独鼇钓 通海,视等乡邻,不一引手投足,又何其忍耶!”
  15. 鼇峯 [áo fēng]
      1.指翰林院。 宋 魏泰《东轩笔录》卷十一:“宋景文公 守 益州 ……为承旨,又作诗曰:‘粉署重来忆旧游,蟠桃开尽海山秋。寧知不是神仙骨,上到鼇峯更上头。’”元 黄溍《上都分院》诗:“暮投玉堂署,鼇峯屹中央。”清 王端履《重论文斋笔录》卷一:“步趋丹陛,入鹤籞而知严;手校紫泥,临鼇峯而滋惕。”
  1. 连六鼇 [lián liù áo]
      亦作“连六鰲”。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。然山浮海而动,天帝命巨鳌十五,分三批轮流负山,五山始屹立不动。“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,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,一钓而连六鼇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焉。”见《列子·汤问》。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。宋 刘攽《和罗著作渔翁》:“龙伯国 人连六鰲,二山漂流不能止。”清 李调元《金鳌岭》诗:“我闻 龙伯 人,巨钓连六鰲。”亦省作“连六”。唐 张友正《钓鳌赋》:“谓优游以无穷,何瞬息而连六。”明 杨基《钓鳌海客歌》:“重施 龙伯国 人技,一展丝纶连六归。”
  2. 云鼇 [yún áo]
      指科考中高第者。 宋 罗烨《醉翁谈录·王魁负心桂英死报》:“天马果然先骤跃,神龙不肯后蛟螭。海中空却云鼇窟,月里都无丹桂枝。”
  3. 灵鼇 [líng áo]
     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。
  4. 架鼇 [jià áo]
      犹言占鳌头。喻应试得中。宋 曾巩《回人谢馆职启》:“较雕龙之丽藻,利架鼇之秘局。”
  5. 金鼇 [jīn áo]
      1.神话中海中金色巨龟。唐 王建《宫词》之一:“蓬莱 正殿压金鼇,红日初生碧海涛。”宋 柳永《巫山一段云》词:“几回山脚弄云涛,彷彿见金鼇。”一说,巨鳖。见《楚辞·天问》“鼇戴山抃,何以安之”汉 王逸 注。
  6. 六鼇 [liù áo]
      亦作“六鰲”。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。相传 渤海 之东,有一深壑,中有 岱舆、员峤、方壶、瀛洲、蓬莱 五山,乃仙圣所居之地。然五山皆浮于海,常随潮波上下往还。“帝恐流於西极,失群仙圣之居,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,举首而戴之。迭为三番,六万岁一交焉。五山始峙而不动。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,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,一钓而连六鼇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焉。於是 岱舆、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,沉於大海,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。”事见《列子·汤问》。唐 李白《登高丘而望远海》诗:“登高丘,望远海,六鼇骨已霜,三山
  7. 连鼇 [lián áo]
      1.相传 渤海 之东,有一深壑,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。然山浮于海,随波而动。天帝遂命巨鳌十五,分作三批,轮流负山,五山始屹立不动。“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,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,一钓而连六鼇,合负而趣归其国,灼其骨以数焉。”事见《列子·汤问》。后因以“连鼇”作善钓之典。唐 李商隐《异俗》诗之二:“点对连鰲饵,搜求缚虎符。”明 杨基《天平山十四题·钓鱼矶》诗:“谁操百尺竿,重试连鰲手。”亦为称人富有才干、可成大事之典。唐 李白《赠临洺县令皓弟》诗:“钓水路非远,连鼇意何深。”宋 刘攽《次韵酬李推官》:“倾盖
  1. 金鼇玉蝀 [jīn áo yù dōng]
      亦作“金鰲玉栋”。桥名。在 北京市 北海 和 中海 之间。东西向。东西两端立两坊,西坊题“金鼇”,东坊题“玉蝀”。原名 金海桥、御河桥。清 杨米人《都门竹枝词》之六:“金鰲玉栋 画图开,猎猎风声捲地回。”柳亚子《展礼先考遗像有作》诗:“金鼇玉蝀 万荷花,北海 中山 景物赊。”
  2. 断鼇立极 [duàn áo lì jí]
      古代神话,谓 女娲氏 断鳌之足以立地之四极。鳌,巨龟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然则天地亦物也,物有不足,故昔者 女媧氏 鍊五色石,以补其闕,断鼇之足,以立四极。”宋 秦观《代贺坤成节表》:“断鼇立极,追配於 媧皇;用楫济川,责成於 傅説。”元 傅若金《伤哉行》:“吾闻 女媧 断鼇立四极,胡不使之万古不动长崔嵬。”亦作“断鰲立极”。程善之《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用其韵》之一:“士陇王头争贵贱,断鰲立极失高深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