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字 箸

zhùㄓㄨˋ



部首笔画

部首: 部外笔画:8 总笔画:14 UNICODE:7BB8

五笔:TFTJ 仓颉:HJKA 郑码:MBM 四角:88604

笔画顺序:撇、横、点、撇、横、点、横、竖、横、撇、竖、横折、横、横


基本字义

箸 zhù ㄓㄨˋ 
  1. 筷子。
  2. 一种生在南海岸边沙中的竹子。
  3. 古同“著”,明显。

外语翻译

  • 英语:chopsticks
  • 德语:Essstäbchen (S)
  • 法语:bâtonnets pour manger

详细解释

  •  zhù 

〈名〉

  1. (形声。从竹,者声。本义:筷子。又作“筯”) 同本义 [chopsticks]
    1. 羹之有菜者用梜。——《礼记·曲礼》。注:“今人或谓箸为梜。”
    2. 纣为象箸,而 箕子唏。——《史记·十二诸侯年表》
    3. 停杯投箸不能食。——唐· 李白《行路难》
    4. 辍箸叹曰。——清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    1. 亦辍箸曰。
    1. 独一箸间。
  2. 又如:长箸(较长的筷子);箸长碗短(比喻餐具凌乱不齐);箸筩(盛筷子的竹筒);箸子(筷子)

    〈动〉

    1. “著”。显明;显示 [manifest]
      1. 知命者也,箸是者也。——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
      2. 霸者之善箸焉。——《荀子·强国》
      3. 致忠信,箸仁义。——《荀子·王霸》
    2. 撰写,写作。后作“著” [write]
      1. 箸《论衡》八十五篇,二十余万言。——《后汉书》
      2. 及稍定汉诸仪法,皆 叔孙生为太常所论著也。——《史记》
    3. 又如:箸录(记载;记录);箸论(著作,论述);箸撰(撰述;写成的作品)

      〈常用词组〉


      国语词典

      •  zhù ㄓㄨˋ 

      〈名〉

      1. 筷子。
        1. 《史记·卷一四·十二诸侯年表》:「纣为象而箕子唏。」
        2. 《红楼梦·第七六回》:「众媳妇另行擦桌整果,更杯洗,陈设一番。」

      〈动〉

      1. 标举。
        1. 《荀子·王霸》:「致忠信,仁义,足以竭人矣。」
      2. 撰述、写作。
        1. 《后汉书·卷四九·王充传》:「《论衡》八十五篇,二十余万言。」

      《康熙字典》

      〔古文〕𣥧【廣韻】遲倨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遲據切【正韻】治據切,𠀤音宁。匙箸,飯具。【禮·曲禮】飯黍毋以箸。【史記註】箸卽筯也。

      又與櫡同。【史記·絳侯世家】景帝召條侯食,獨置大胾,無切肉,又不置櫡。【註】櫡,《漢書》作箸,食所用也。【嶺表錄】南海岸邊沙中生沙箸,一名越王竹,相傳越王棄餘算而生,若細荻,高尺餘,春吐苗,箕心茗骨,靑而且勁。南海人愛其色,以爲酒籌。凡欲採者,須輕步向前拔之,聞行聲,遽縮入沙中不可得。

      又【集韻】陟略切【正韻】直略切,𠀤音著。被服也。一曰附也,黏也。【戰國策】智伯曰:兵箸晉陽三年矣。【註】箸,言附其城。

      又【廣韻】【集韻】𠀤同著。【列子·仲尼篇】形物其箸。【註】形物,猶事理也。事理自明,非我之功也。

      又與宁同,門屛閒也。【周語】大夫日恪位箸以儆其官。


      说文解字

      飯攲也。从竹者聲。陟慮切。又,遟倨切


      (箸)飯㩻也。㩻各本作攲。支部攲、持去也。危部㩻、䧢也。㩻者傾側意。箸必傾側用之。故曰飯㩻。宗廟宥座之器曰攲器。古亦當作㩻器也。箸、曲禮謂之梜。假借爲箸落、爲箸明。古無去入之別。字亦不从艸也。从竹。者聲。陟慮切。又遟倨切。五部。


      方言集汇

      • 国际音标: tʂu˥˧
      • 唐代读音: djhiù
      • 日语读音: HASHI
      • 韩语罗马: CE
      • 现代韩语: 저
      • 越南语: giạ
      • 客家话: [宝安腔] cu3 [陆丰腔] chu3 [东莞腔] zu5 [海陆腔] chu6 [客英字典] chu5 [台湾四县腔] cu5 [梅县腔] chu5 [客语拼音字汇] cu4
      • 粤语: zyu3 zyu6
      • 中古音: 知母 御韻 去聲 著小韻 陟慮切 三等 合口;澄母 御韻 去聲 箸小韻 遟倨切 三等 合口;
      • 上古音: 黄侃系统:端母 模部 ;定母 模部 ;王力系统:端母 魚部 ;定母 魚部 ;